2025-07-17
近日,“世界旅游联盟·丝路对话”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办。其间,中外嘉宾围绕“文化体验与目的地生命力:丝路沿线国家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开发”展开了深入研讨。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主持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侃
对话嘉宾:
鸿鹄逸游 携程太美旅行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郭明
桂林唐朝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周晓光
穷游网联合创始人、罗卡文旅首席执行官 崔莉
乌兹别克斯坦“胡纳曼德”民间工匠协会撒马尔罕地区分会主任 乌米德·哈基莫夫
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建筑群主任 洪库尔·萨玛罗夫
CNN中亚与非洲地区代表 伊姆兰·艾哈迈德
以下为对话主要内容:
主持人:随着中乌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得以自由前往乌兹别克斯坦。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中亚其他国家旅游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旅游产品接待方和组织方如何让产品更符合游客需求?在讨论这些话题前,让我们先深入了解中国游客赴乌兹别克斯坦旅游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开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赴乌兹别克斯坦游客人数已超过5.7万人次,在非独联体国家中排名第二。在这样的背景下,丝路沿线国家应如何推进差异化旅游产品开发,以提升文化体验与目的地生命力?期待各位嘉宾就此展开讨论。
洪库尔·萨玛罗夫:雷吉斯坦建筑群是撒马尔罕的重要历史遗迹。为进一步方便中国游客,我们增设了中文标识,并配备了中文导游。同时,考虑到当地炎热的气候,我们还推出了夜间灯光秀,使游客在凉爽的夜间能够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未来,我们计划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更多措施吸引更多中国游客。
郭明:我想引用中国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因地理气候、区域环境、生存方式各异,会形成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进而孕育出不同的人文历史。这“一方水土”本身,就蕴含着资源的差异性。那么,如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差异化的产品?我对此总结为四个要点,即“人、事、物、地”。其中,“人”是关键。“人”不仅包括导游,更包括那些熟悉当地文化的大学教授或专家,他们能帮助中国游客更深入地理解乌兹别克斯坦文化。“事”指可能发生的亮点事件,这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元素。乌兹别克斯坦历史文化悠久,节庆活动丰富,应精选有特色的节庆,并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以提升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参与感。“物”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当地美食,美食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差异,是旅游体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二是非遗项目,乌兹别克斯坦拥有多种民间手工技艺,应思考如何让游客参与制作过程,丰富游客的互动体验。“地”指的是最佳观景点。“地”不仅包括知名景点、演出赛事场地、博物馆、艺术馆,也应涵盖那些大型团队较少涉足的地方,如菜市场、集市,甚至普通人家等。
乌米德·哈基莫夫:撒马尔罕是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艺术中心,拥有木雕、刺绣、地毯、金器、珠宝、陶艺等多种民间手工技艺,开发旅游产品的潜力巨大。目前,胡纳曼德民间工匠协会举办了多期大师班,游客可在此体验制作珠宝、陶器、木雕等手工艺品的互动过程。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游客还可参观工艺车间,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并根据个人想法制作个性化的纪念品。过去四年间,我们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匠人,多次举办国际金线刺绣与首饰艺术节。我们还举办过两次音乐节,参与活动的中国朋友对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音乐表现出浓厚兴趣。借助上述措施,撒马尔罕的民间工艺不仅得以传承,更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游客和当地社区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目前,协会共有3000多名工匠,与其合作的学生超过16000名。在撒马尔罕地区,有400名工匠被列入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旅游名录。
周晓光:乌兹别克斯坦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欧美澳游客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旅行时间通常在十天左右,前往的目的地主要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撒马尔罕、希瓦、塔什干等地。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还不够了解。基于客户数据发现,游客对中亚地区,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了解甚少。我们还发现,乌兹别克斯坦在入境旅游方面存在一些瓶颈:一是签证便利政策亟需完善。虽然乌兹别克斯坦对许多国家实行免签政策,但很多游客在乌兹别克斯坦旅行时,往往会顺访周边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或塔吉克斯坦,但前往部分国家仍需单独申请签证。我们建议,未来应推出区域性签证的便利化政策,方便游客在中亚地区自由旅行。二是海外推广力度亟需加强。我们在参加大型国际性展会时发现,中亚地区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知名企业或优质产品展示相对不足,其市场魅力的展现方式有待改进。三是国际航线数量亟需开拓。希望乌兹别克斯坦能够开通更多飞往欧洲乃至北美的直航航线,以吸引更多国家游客到访,扩大目的地的影响力。
伊姆兰·艾哈迈德:欢迎来到丝绸之路的心脏——乌兹别克斯坦。我到乌兹别克斯坦已有近15年时间,非常希望有机会向大家推荐这里独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对熟悉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来说,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无疑是绝佳的游览胜地。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游客尚未体验过这个美丽的国家,我相信选择到访乌兹别克斯坦的人一定会不虚此行。当然,除了历史遗迹、美食和文化,我们也应关注这里曾对现代科技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和传奇人物,他们的故事应该融入目的地推广中。如阿尔·花剌子模是代数和算法的奠基人,其理论成果为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伊本·西那的研究成果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石;白塔尼和比鲁尼是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的先驱,他们发明了世界地图,研究了星辰宇宙,这些都是现代GPS技术的重要基础。如果将这些独特的科学文化资源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我相信一定能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近年来,CNN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在投资领域做了不少工作,也涉足了一些旅游推广项目,但我认为未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媒体平台可以助力包装整合乌兹别克斯坦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并将现代科学与技术元素融入文化遗产展示当中,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体验场景。
崔莉:从推广角度看,旅游营销无非是品牌营销和产品营销。就产品营销而言,穷游网作为自由行社区,站内积累了大量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旅游攻略。在站内,我发现一个令人颇感惊讶的数据:一篇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三星精华帖的阅读量已超过19万。这表明用户对这一目的地非常关注。当然这也得益于三星精华帖的内容质量,通常这类攻略包含用户完整的自由行行程,如签证申请、机票酒店预订、当地交通方式等。在品牌营销方面,我们也有多个新兴目的地的成功案例。近年来,自由行比例大幅提升,旅行者更多依赖个人探索和各类攻略,自行规划旅行产品和线路。随着这类旅行者在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及旅游垂直媒体上的分享日益增加,这些线路便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旅游产品。这一背景下,新兴目的地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方式,与成熟目的地存在显著的差异。游客往往会先去成熟热门的目的地国家,之后才会探索小众目的地。对新兴目的地来说,必须精准定位细分市场,并基于此进行特色推广和交流,用独特的产品打动他们。我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可以在中国市场打造更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比如,像数学家、医学家等人物故事,就很契合中国当下流行的康养旅行、研学旅行等细分市场需求。对乌兹别克斯坦而言,针对不同圈层和人群进行精准推广,或许能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这是我们推广新兴目的地的经验。
主持人:遥想当年,玄奘大师从长安出发,耗时一年多才抵达撒马尔罕。从数据来看,他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才为乌兹别克斯坦带来一人次的入境旅游。而如今我们的出行效率大幅提升。在日益便利的交通条件下,在各位旅游界人士的帮助和交流下,相信我们能打造出更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共同为丝路旅游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