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世界旅游联盟分享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方案

世界旅游联盟分享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方案

2022.07.28

编者按:
        世界旅游联盟一直将“旅游促进减贫”作为重要使命之一,5年来收录了全球100个“旅游减贫案例”和100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梳理和研究,总结发展模式和经验,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球旅游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7月26日,世界旅游联盟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等闲谷旅游民宿集聚区举办“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等闲谷旅游民宿集聚作为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研讨会上,世界旅游联盟秘书长刘士军发表主题演讲,以下是发言全文。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也是冲突和不稳定的根源,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时代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课题。联合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列出了17个全球性挑战,其中最为首要的目标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在此项工作中,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减贫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政府从绿水青山到美丽中国,创造了环境美、产业优、百姓富、民风淳的“美丽乡村”新图景。经过8年持续奋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消除贫困这一目标是一项真正让世界团结起来且将持续下去的努力。

世界旅游联盟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旅游促进减贫、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工作。一是发布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及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2018至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连续三年联合世界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共同发布《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共确定全球100个旅游减贫典型案例(中国案例89个)。去年,《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收录50个案例,经文化和旅游部推荐,案例被列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庆祝活动的50项配套活动之一。今年我们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继续合作,推出50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通过对优秀案例的收集和梳理,在深入分析、总结研究基础上,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的减贫理念,供人们学习、吸收和参考。

二是拍摄制作了旅游减贫纪录片。在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和会员的支持下,联盟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以案例为蓝本,拍摄制作了微纪录《旅游让世界和生活更美好》两季共8集。在中国国际电视台全球范围内各平台播出,并同步在CGTN的Facebook、Twitter、微信等新媒体端发布。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展示中国新农村建设成就,展现中国发展新面貌。

三是在国际社会广泛宣传旅游减贫成果和经验。2019年9月,世界旅游联盟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举办了“中国旅游减贫推介会”,现场发布了中国旅游减贫案例和微纪录宣传片;同时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中国旅游减贫图片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在旅游减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此外,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非减贫合作”视频研讨会等国际论坛、活动上,发表旅游减贫的主题演讲,宣传旅游减贫的成果经验。文化和旅游部驻外机构也使用联盟案例,在国际上开展广泛宣传,为旅游助力乡村发展贡献范例、传播经验。

发展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正如“案例”所展示的,旅游业凭借其自身突出的综合性、关联性、带动性特征,对乡村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等进行场景再造和有效转化,通过市场化的客流导入,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但发展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开门迎客”,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解决成长中的烦恼。世界旅游联盟通过对这150个特色鲜明的案例,总结了以下五个可供借鉴的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市场运行”模式。政府统筹搭台,群众参与经营。福建宁德市寿宁县下党村在政府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之下,制定了“以党建为主题、以减贫为主线、以旅游为重点、以农业为支撑”的发展思路,打造了“中国下党红色旅游新地标”。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前期角色是积极的,不但要从总体上进行宏观层面的规划和引导,也要集中力量建设公共服务环境;而在后期,政府不再时时、事事进行主导,当乡村的经济活力被激发、当地旅游业开始兴旺时,政府要更多地让位给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同时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市场营销开展等,促进乡村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旅游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成熟的旅游企业到脱贫地区投资开发,有助于提高旅游减贫的市场化水平和发展效率。脱贫户可通过成立合作社、民房入股、土地入股等多种途径达到增收的目的。例如联盟会员单位爱彼迎,在广西桂林龙胜金江村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现代民宿,成立全体村民参与的合作社,开展房东培训和民宿经营业务示范。并通过爱彼迎线上平台进行电商推广,让全村居民共享经营成果。旅游企业要精准确定脱贫人群,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使当地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传承、传播和活化本土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和村民致富。

三是“政府推动+结对帮扶”模式。通过政府牵头,一些发达地区政府、国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以人员、资金、智力等多种形式帮助脱贫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是中国政府倡导的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模式之一。例如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实行结对帮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不断加强两地旅游减贫合作,积极帮助从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助推从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在政府主导基础上,萧山区发动社会力量,引导鼓励更多企业、社会资本等参与从江旅游对接帮扶。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开发精品线路,深化文旅合作,使旅游服务更加精致,旅游线路更加多样,旅游减贫成效更加明显。

四是“企业帮扶+科技赋能”模式。对于乡村地区,输血式的帮扶只能救一时之困,帮助乡村和脱贫地区适应时代发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主脱贫意识和经营技能是关键突破点。“企业帮扶+科技赋能”模式通过引入旅游电商,实现数据共享、实时营销等功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游客数量陡然减少,对乡村旅游形成巨大冲击。旅游直播营销带货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世界旅游联盟会员携程、飞猪等互联网企业通过自身优势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对接,挖掘当地文化民俗内涵、自然风光、风物特产等卖点,通过旅游线路开发和线上推广、打造文创产品、直播带货销售农副产品等形式实现科技赋能精准帮扶。

五是高校智力帮扶模式。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中除了政府和企业外,高校也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师生积极参与、深度实践,为乡村脱困地区增信扶智、科学指导,弥补了政府和企业等在这些方面的短板。例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在云南省红河州阿者科村开展的为期三年的旅游减贫实践“阿者科计划”,通过驻村团队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攻坚、遗产保护和旅游接待三大任务,期满后正式移交,实现村民自管自治。同时,由中山大学牵头,2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自愿组成“高校旅游扶贫联盟”,将“组团式”开展减贫工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给乡村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人们的出游计划放缓,各类旅游业务收窄,乡村旅游从业者不得不在游客量减少、收入下滑的困境中艰难支撑,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疫情的冲击加速了旅游业供给端转型升级的步伐,个性化、多元化趋势日渐清晰,家庭亲子、深度研学、户外休闲、慢旅行等需求不断延伸。因此,乡村旅游不是要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要困中寻机、主动求变、顺势而动,积极地谋划未来。世界旅游联盟通过总结旅游减贫、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的思路和经验,在努力推动旅游恢复发展的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全球减贫事业和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机制,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共建共治共享”是在政策引导下,健全资本下乡的机制,提升农民的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通过政府、资本与农民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例如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户+农民”模式,在完善荔枝标准化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电商、科研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养蜂、文化旅游、观光采摘、民宿、康养、餐饮等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宽广的富民兴村之路。

二是挖掘优秀的乡土文化和美学价值,开创文旅融合新场景。乡村原始风貌和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蕴藏着发展的潜力和资源。在村庄规划和建设上,注重保护村庄原有的历史风物遗存,充分挖掘整理好村庄历史文化和非遗技艺,并融入现代便利和审美元素,实现活态化传承和发展。河南洛阳爱和小镇把旧窑洞、老房子、大陶缸与洛阳三彩相结合,以“世外陶源,四季画谷”为诠释核心,积极倡导“艺术扶贫、美育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推动乡村美育和艺旅融合,发挥洛阳三彩艺术的影响力,活态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村民增收。

三是筑巢引凤、重视人才,为乡村振兴蓄积内生动力。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人才振兴,人才作用的发挥决定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何吸引人才下乡、返乡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普遍性难题。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通过创新“乡村合伙人”机制,构建起“基础合伙人-成长合伙人-核心合伙人”晋升体系,利用技术入股、创意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合伙人招合伙人、合伙人招项目、项目招合伙人、项目衍生项目”的人才与产业联动机制,全面激活了乡村人才集聚模式,以人才振兴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市场化运营。

四是秉承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资源蕴藏着经济发展的潜力,充分激活绿水青山背后的资源优势,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链、经济链。我们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世界旅游联盟会员华侨城集团在西藏林芝采用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方式,打造了华侨城南山国际汽车营地。在营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和植被来设计和安装装配式建筑,保留大面积的松树、青冈树及原生态灌木,使人文设施与自然环境实现融合。

五是加强数字技术布局,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旅游发展。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设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缩小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差距。抓住中国“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的有利契机,推进智慧旅游和智能服务建设,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改善游客的体验内容和体验质量。世界旅游联盟会员中青旅控股在浙江乌镇乌村积极提升数字智能应用水平,发展智慧旅游,创新开发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项目,为游客带来全新消费体验,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旅游发展。

六是处理好乡村传统产业与文旅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灵活运用“旅游+”和“+旅游”。乡村振兴需要着眼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着力于生态、生产和生活,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全产业链思维,合理布局乡村特色产业与旅游,灵活运用好“旅游+”和“+旅游”,为乡村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动能,也为旅游业自身转型升级挖掘潜能。安徽省黄山市卖花渔村紧密围绕盆景这一传统产业,积极探索“盆景+旅游”“盆景+节庆”的产业融合新模式,借助旅游放大传统产业价值链,不断拓宽传统盆景产业边界,激发消费市场,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朋友们,习近平主席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我们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发挥旅游带动作用,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独行快,众行远。世界旅游联盟将与国内外的业界同仁们一起,加强交流、密切合作,蓄能乡村旅游,推动我国逐步从世界旅游经济的贡献者向标准引领者转变,将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推向世界,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