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观察 > 集思观旅 >集思观旅 |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人类文明互学互鉴之路

集思观旅 |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人类文明互学互鉴之路

2023-05-17

于洪君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

人类社会是个整体,是分布于不同地理区位,分属于不同民族与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充满各种矛盾与冲突,同时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利益交织、利害相关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从此,推动构建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高宗旨和目标,同时也成了国际社会共同研讨的重大话题。

人类文明五光十色,因起源不同、内涵不同而特色不同。各具特色的人类文明在不同时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各有千秋,彼此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激烈竞争又要相互借鉴。有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看重不同文明的隔阂与矛盾,夸大不同文明间的对立与冲突,以此为基础制定国家内外政策,处理地区和国际事务,最终将加剧人类社会的分裂和对抗。

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提出文明互鉴论,强调文明的多元性、平等性、包容性,主张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各种问题,解决世界人民共同面临的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通过倡导和推动人类文明互学互鉴,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从理想到理想、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思辨过程,而应是行动行动再行动、实践实践再实践的社会过程。因此,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人类文明互鉴理论提出的同时,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这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联动发展倡议,同时也为世界各国互学互鉴、人类文明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因。

近10年来,中国在全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型国际合作过程中,始终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为核心任务,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实际上是找到了当今时代文明互鉴的五把钥匙,打通了拥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走向共同进步的五大通道。

在这“五把钥匙”和“五大通道”中,“政策沟通”的作用和意义尤为突出。这里所说的政策沟通,实际上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道路选择背景下的不同发展理念、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成长方式的相互对接、相互认同、相互统一。没有积极、有效、持续的政策沟通,就没有“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地,就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就没有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全面开展。显而易见,政策沟通的过程,就是高难度、高水平、高质量的文明互鉴过程。

因此,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不但要在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这个最高级别积极推进,同时也要在相互合作的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领导人这个重要层面持续展开。

这些年来,我们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为引领,结合或者配合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力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民心相通”工作,甚至把有关“民心相通”的许多工作汇总到一起,当作系统工程来做,努力实现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时代化、本土化和大众化,使中外人文合作与交流以前所未有的新方式新形态,融入到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政策沟通”之中,有力地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增进了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夯实了务实合作的社会基础。

如今,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各种形式的“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们的“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已经遍布全球。我们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我们倡导和引领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原因就在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新型国际合作全面推开,人类社会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发展思路广泛对接、安全理念彼此交融、不同文化兼收并蓄、携手并肩共克时艰的文明交融新格局。

换句话说,中国倡导和推进的形式丰富多彩、内涵不断扩大的“政策沟通”与“民心相通”,作为文明互鉴的新形态,正在变成中国与世界各国开放发展、包容发展、联动发展、共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基础设施建设、民心相通工程、国与国之间的旅游合作,对于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和意义。

譬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的务实合作全面发展。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企承建的高速路、高架桥、高楼大厦等“中国元素”随处可见。除了10多年前中国在亚的斯亚贝巴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这个非洲最现代化的宏伟建筑之外,高达209米的东非最高建筑——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新总部大楼,也已经拔地而起。埃塞俄比亚石油公司总部大楼和高达265米的新地标阿比西尼亚银行大楼,也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建造中。埃塞俄比亚接连不断地邀请中国企业参与投标和建设这些重大项目,原因就在于,他们信任中国企业,信任中国质量,信任中国标准,信任中国理念,信任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华文明。这种信任,归根结底,来自于中国企业对该国基本国情,包括政情民情的准确认识和把握。用一位中方企业负责人的话说,中国企业做到了“融入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

特别值得提及的还有:一位中国志愿者在埃塞俄比亚建造了爱菲医院,该医院不仅为该国引入了首个核磁共振项目,同时从普及相关知识到建立检测标准,培训出一批该国的本地检测人员。2020年医院开业不久,恰逢新冠疫情在该国全面爆发,埃塞俄比亚将该院指定为重症病人收治医院。爱菲医院因此也就成了联合国、非盟总部等国际组织签约的新冠肺炎重症治疗点。这是独特的非洲文明热情接纳中华文明的鲜明写照,也是中华文明主动拥抱非洲文明的生动例证。

意大利人巴丹尼来华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故事,也可视为“一带一路”框架下跨境旅游、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典范。巴丹尼本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从事高能辐射探测软硬件研究的物理学家,他读了马可·波罗传记后,萌生出沿着马可·波罗之路寻访中国历史名胜的念头。通过寻访活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日新月异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他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促使他做出作为一名交流学者,到中国广州大学合作开展射电天文学研究的决定。在他看来,国际交流生就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这种交流能够促进文化融合,能够传播不同文化知识,能够成为联系不同国家的文化桥梁。他认为,只有建立更多连接不同国家的无形之“桥”,才能促进科技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诠释了通过文化交流实现民心相通进而走向文明互鉴的深刻道理。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打开国门搞建设的力度越开越大,“中国需要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国际共识愈加坚实,“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互动不断加强。由于这种“无形之桥”越来越多,“政策沟通”与“民心相通”齐头并进,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相辅相成,科技交流与文明互鉴相得益彰,不仅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对体现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倡议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有了更加广泛的认同。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赴美国留学进修的中国人已有40多万,来中国学习进修的美国青年,也曾达到10万之众。广州这座中国南方最开放最发达的大都市,2020年前曾有数万非洲人在那里学习工作和生活。长三角地区经济最活跃的江苏省的江苏大学,是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高等学府。这种历史现象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华文明进一步包容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整个人类文明通过相互融合、兼收并蓄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改变,大国关系框架深度调整,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面目全非,全球治理规则与治理体系急剧变革。作为人类社会基本诉求的和平与发展,当前集中表现为发展与安全两大问题。在统筹本国发展与安全时,每个国家都必须把自身发展与安全同外部世界的发展与安全协调起来。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向世界发出了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他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出了全球安全倡议。这两大倡议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不少国家已经与中国签署相关文件,成立国际调解机构等重大措施正在落实之中。这两大倡议不但对中国持续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具有强大指导作用,对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发展与安全对接,共同致力于人类发展与安全,共同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包括丰富多彩的国际旅游合作,也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引领意义。

今年3月15日,习近平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同时习近平还强调,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就此,他提出了以“四个共同”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引起与会各方高度重视,国际上热评如潮。

在当前国际形势极为复杂、发展与安全面临共同挑战、“一带一路”再启航任重道远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倡议,有助于世界各国继续秉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扩大交往、优化合作的理念和原则,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三大原则指导下,持续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在后疫情时代国际旅游合作必将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改进和优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旅游合作,将更具创新性、更具开放性、形式多样且内涵丰富的国内旅游与境外旅游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相互联系、彼此促进。使“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旅游合作,切切实实地融入到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互学互鉴,不同文明兼容交汇、融会贯通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我国旅游业在这方面积累的成果与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外国同行创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成就,也需要认真研究和借鉴。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探索和努力,使“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旅游合作,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业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体布局,助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崇高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