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观察 > 集思观旅 >集思观旅 | 乡村旅游助推减贫的甘肃实践

集思观旅 | 乡村旅游助推减贫的甘肃实践

2023-05-17

何效祖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甘肃乡村地域广阔、生态美好、民风淳朴,原始纹理保留完整,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韵味独具的乡土文化、生态完整的后发优势。

唐代以前据史书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但到清末左宗棠又感叹“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甘肃的兴与衰、苦和穷不全是自然气候因素造成的,与历史上战略重心的转移、发展理念的落伍息息相关。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甘肃再一次站在了向西开放的战略要冲,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崛起。

甘肃文旅系统紧紧围绕全省大局,大胆探索“文旅繁荣丝路、美丽战胜贫困”发展道路,文化旅游在服务国家战略,助推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美丽战胜贫困的甘肃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近年来,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25%以上。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1.27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40亿元。受三年疫情影响,乡村旅游人数和收入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游客接待量只有8012万人次、收入只有237亿。2022年,全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893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65亿元,分别占到全省旅游总接待人数和收入的66%和42%。

近年来,我省围绕脱贫攻坚共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村127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农家乐21500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累计带动59.2万人实现脱贫,全省乡村旅游扶贫脱贫贡献度达到26.9%,增加收入贡献度达到29.4%,解决就业贡献度达到27%。

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旅游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甘肃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做法入选世界旅游联盟2021年度《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十四五”以来,围绕乡村振兴,在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品牌、做强产业,计划打造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300个(已完成120个),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30个(已完成14个),新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300个(已完成168个)。

全省有44个村、6个镇被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数量居全国第7位。全省已建成精品旅游民宿1137家,创建国家等级旅游民宿19家,其中国家甲级4家、乙级2家,甲乙级民宿数量居全国第2位。

“甘肃味、乡土情”的乡村旅游已走出深闺,全省乡村旅游的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势头正劲,大放异彩,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脱贫致富的加速器、绿色经济的新引擎、开放交流的金招牌。

一、乡村旅游的甘肃实践

强化政策引领扶持。甘肃省委、省政府先后高规格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文化旅游部门配套制定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甘肃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方案》。深入挖掘古村古镇、传统居落、花卉田园、大棚采摘、山水风光、民俗文化内涵,编制了《甘肃省“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村旅游优质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围绕产业扶贫重大任务,严格落实中央和省上各类资金向“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要求,加大文化旅游扶贫财政性投入,形成文化旅游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制定了《2018-2020年脱贫攻坚财政资金安排计划》,全省统筹安排3亿元旅游专项资金,并整合资金11.8亿元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规划公益扶贫行动,为列入“三区三州”的临夏州、甘南州、天祝县编制50个贫困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全力组织实施。

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全省筛选确定3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集中建设,打造示范标杆,并委托高校、旅行社和媒体组成第三方督查评估和咨询服务组,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绩效评估,对项目建设、业态培育、产品开发、运营管理给予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在《甘肃日报》开辟专栏,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进行系列宣传推广;由西北师大、兰州文理学院和旅游智库以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为主题分别组织专家撰稿,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集中指导;由旅行社组队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进行产品线路开发设计,策划推出乡村旅游精品产品126个、线路60条。

推进乡村旅游多元开发。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产品布局模式,全省基本形成了景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通道景观型、产业依托型、乡村休闲型、创意主导型等6种旅游扶贫模式。全省培育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7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培育“双带双加”旅游扶贫先进典型12个。

加大乡村旅游培训指导。制定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建设指引》,为全省特别是贫困地区推进旅游专业村及农家乐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支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先后对1000多个专业旅游村、5万多名乡村干部和农家乐业主进行了集中培训,组织500多名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干部参加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培训全覆盖。

指数引领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从2019年起,甘肃文旅厅联合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在国内共同打造了全国首支省级乡村旅游大数据指数—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该指数立足甘肃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在数据来源上以移动运营商的基站数据为核心,以互联网在线大数据、抽样调查数据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数据体系;在统计口径上,由专业科研机构搭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大数据统计模型,有效减少了数据失真问题,实现了相对精准、科学的统计口径;以多维度、立体化的综合评价体系,监测乡村旅游热度和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实现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数据监测汇报和年度数据发布机制,反映甘肃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科学量化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是运用数字工具推动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经过4年的不断运行和完善,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已成为甘肃乡村旅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为数字工具推动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贡献了“甘肃特色”和“甘肃经验”。

二、乡村旅游的巨大成效

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文化旅游扶贫既输血又造血,既扶智又扶财,既扶业又扶人,既扶弱又扶强,真正发挥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独特作用。

富裕了乡民。发展乡村旅游有效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为农民铺就增收致富新路子,促进了群众增收脱贫。比如,陇南市康县花桥村近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村整体脱贫,通过开办农家乐和农家客栈,月均收入可达3万余元,年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定期向贫困户购买土鸡、土鸡蛋、山野菜等原材料,聘请贫困户为服务员,一户农家乐可以带动20多户贫困户共同发展,每人年务工收入1.5万元—2万元左右。村游客服务中心和乡村宾馆,为200余人提供保洁、保安、服务等就业岗位,村内油坊、磨坊、豆腐坊、手工挂面坊等各种作坊在采购原材料,招聘务工人员时,优先带动村内及周边的农户和贫困户就业,扶贫效果十分明显。

美丽了乡貌。通过旅游扶贫,将美丽乡村与专业旅游村建设相结合,整合各级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方面的项目资金,集中实施水、电、路、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了民居、厕所、环卫等设施改造,促进了垃圾净化、村容绿化、环境美化,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

开发了乡宝。随着全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聚集到乡村旅游开发,成为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交通、兴办旅游餐饮、加工小型食品、制作纪念品,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接待、土特产品种植与加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单一农业向多元产业转变,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留住了乡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蕴含的生态美景、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的价值得以体现和开发,使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当地农民群众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乡村生态环境的巨大价值,感受到乡村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推动实现乡村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文明了乡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建立起城乡直接交流渠道,随着旅游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大量涌入,农村的封闭和禁锢被彻底打破,促进了农村思想观念根本转变和农村文明程度有效提升,激发了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以旅游为名片,引客进村、引资进村、引技进村,成为农村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促进了城乡和谐发展。

在顺利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后,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以农为本,以质取胜,因地制宜,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家国情怀本色、田园牧歌底色、民营民富亮色、人间烟火气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全面开启我省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助力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购买能力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消费意愿随之上涨。乡村旅游产品的未来趋势主要体现在品质化、精细化、定制化、体验化和可持续性等方面。

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坚持以品牌引领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提升“陇上乡遇”甘肃乡村旅游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美誉度。按照乡村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民俗文化、人文积淀等内容,以乡游、乡见、乡识、乡宿、乡味为主题,开发乡村观光、乡村体验、乡村研学、乡村特色住宿、乡村旅游餐饮等产品,培育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发展势头旺盛、示范能力较强的文旅部振兴乡村样板村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在全省打造3-5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精品民宿集聚带。

推进陇原乡村文化振兴。将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内核和核心吸引力,以非遗艺术为主题的乡土文化为卖点, 促进乡土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和当地农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活化利用,将乡村文化的挖掘和转化利用融入乡村旅游全过程,打造多元化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以文旅产业“强起来”、文旅经济“火起来”,带动村民“富起来”。

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升级。突出消费升级,加快培育乡村旅游优质产品,加强农村农业产品创意设计,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民俗演艺、农事节庆、文化遗产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真正把农业作为旅游消费的载体,让美景做“背景”,让乡村做“货架”,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

打造优质乡村旅游生力军。实施乡村旅游“四大”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乡村旅游带头人种子工程、从业人员培训工程、乡村旅游创客工程、乡村旅游智力扶贫工程,扶持熟悉当地情况、具有乡土情感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本土人才,引进能够研发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项目的专家型、经营型乡村旅游人才。把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服务理念和标准要求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经营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专业化水平,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甘肃将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促进乡村消费为重点,推动乡村旅游连片发展、扩容升级。以此次“丝路对话”为起点,与各方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进一步健全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