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观察 > 集思观旅 >集思观旅 | 新生万物——中国非遗的国际表达

集思观旅 | 新生万物——中国非遗的国际表达

2025-11-25

近日在中国杭州举办的“2025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期间,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以“新生万物——中国非遗的国际表达”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相关内容摘编如下:

集思观旅 | 杨澜 | 新生万物——中国非遗的国际表达

在过去的七年中,我和团队持续制作了多个非遗相关的电视和网络视频节目。从《匠心传奇》到《新生万物》,再到正在制作的《中国新造物》,我们试图用镜头照亮中国非遗,记录其创新蜕变,探索国际传播路径。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文化复兴与全球推广的关键时期。多年前,我曾研读法国历史学家丹纳的《艺术哲学》。书中回溯了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再到荷兰、法国、英国的文化复兴历程,揭示了一条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30至40年后,往往会迎来一次真正的文化复兴。

这种复兴不仅仅是艺术创意的增长,更是因一代人步入小康社会后精神文化需求快速提升,为文化复兴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通过社会资本积累与赞助阶层出现,使得公益性和艺术性表达能够获得充分的资源支撑;尤为重要的是,年轻一代创意人才的集体崛起,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不仅诞生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三位大师,更源于学徒群体中艺术人才的批量涌现。由此来看,中国当代发展正迎来历史性机遇。未来二三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我们将经历一场历史性的文化复兴,并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创新推广。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仍面临一些痛点与瓶颈。我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急迫需要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何种表达方式?回顾近些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我们发现几大瓶颈:首先是语言障碍。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而又深奥,但国际转化中经常遇到翻译与语境障碍等问题。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英语翻译中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其丰富内涵。儒家核心理念如“道”“礼”“仁”“智”“义”,书画作品所追求的“意蕴深长”,这些概念如何精准翻译?仅靠字面翻译,常使外国友人困惑于“玄而又玄”的表达,难以理解其内中真意。其次是价值错位。在非遗项目的国际展示中,我们往往过度强调产品物美价廉,而忽视其艺术价值与审美内涵。技艺展陈往往缺乏场景叙事,有场景却无故事,难以引发情感共鸣。这些问题仍需要积极探索和尝试。

在过去的两年中,阳光媒体集团团队先后在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米兰塞尔贝洛尼宫举办“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这两次展览有两大特点:一是将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带入高端艺术殿堂,展现其作为世界文明重要精神财富的价值;二是强调非遗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结合,体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与情感表达。两次展览都获得当地社会,特别是文化艺术界和商界的高度赞赏。在十月份刚刚结束的米兰展览中,参观人数逐日增长,众多文化艺术界领袖、大学教授、建筑师、设计师及奢侈品牌艺术总监亲临现场,他们也想看一看当代中国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实践与表达方式。

从理性层面总结这些经验,我们得出四点启示:

第一,通过技艺看见美。我们不仅要展现古代技艺的精湛程度,更要呈现其美学价值。如苏绣大师的蒙娜丽莎像,很好地阐释了中国刺绣如何利用丝线光泽再现光影之美;景德镇陶瓷大师将陶瓷做得薄如宣纸,展现卷轴上的《兰亭集序》。这些作品都是通过技艺展现美,用美感动人、吸引人。

第二,通过人物看见情感。非遗传承人甘而可、李明、冯满天等大师的故事都在印证这一点。譬如冯满天先生,年轻的时候是充满叛逆精神的摇滚青年,他用这种精神来改造中国竹林七贤时代发明的乐器阮,通上电以后震撼力十足,充分表达了中国人当代的精神力量。这些故事都能让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是理解文化的第一步。

第三,通过场景看见生活。我们不仅要展示作品或静态展陈,更要通过场景呈现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新生万物米兰展以“晚宴、雅集、茶会、戏剧”为场景线索、串联“相逢、相识、相知、相望”社交主题;巴黎和米兰两届展览都举办了“文化之光”晚宴,融合中外表演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创意餐饮与表演艺术等,来展示各个方面非遗的传承和焕新。

第四,通过创新看见当代精神。如当代艺术家师建民的不锈钢曲水茶台作品《曲水》,与曲水流觞历史故事相呼应;广东家具设计以划龙船场景为灵感,激发观众欣赏兴趣。我们还可以调动观众的全部感官,如嗅觉味觉等,更好地体验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通过创新,我们既展现当代中国精神,又与历史深厚联结。比如,天人合一理念呼应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契合多元包容的世界观;匠人在身心合一的制作过程中达到心灵的安宁和喜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挑战提供了治愈之道。这些都是我们从祖先智慧中汲取营养,并结合当代生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贡献。

若稍加总结,我想引用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歌中提出的三个境界:物境、情境、意境。在物境层面,通过场景与实物展现提升观众全方位体验;在情境层面,通过故事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并引发共情;在意境层面,需上升到全球当代审美与价值观的共鸣,以寻求共同发展与价值共创。

集思观旅 | 杨澜 | 新生万物——中国非遗的国际表达

各位同仁,中国非遗正经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代文化工作者与传媒人需要积极回应:如何做好中国非遗的创意性表达?这需要我们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