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Industry Observation > 集思观旅 >集思观旅 | 大河文明(黄河文化)

集思观旅 | 大河文明(黄河文化)

2022-11-24

梁晓声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江河湖海,包括山泉小溪,都与人类有着密切、亲近而又亲爱的关系,他们对人类一无所求,没有人类的存在,丝毫也不影响它们的存在。而人类一旦离开了水,生存就会陷于最恐惧的危机。人类与水的关系大体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生存、生产、生活。如果我们对水系实行保护,水系会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反之会惩罚我们,报复我们。

中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回顾一下中国农民曾经的命运,会使我们的论坛话题内容更丰富一些。上世纪80年代以前,90%多的人没有旅游的概念,即使有那种意识,也没有那一份闲钱。农民们若离开自己的村庄到了城市,会被视为盲流,陌生的城市人出现在农村,端着相机到处拍来拍去,会被视为行踪可疑。8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如果未经城市领导单位批准,没带介绍信和粮票,跨县跨市之后将寸步难行。80年代以前,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若离开一个中国城市,不论那个城市大或者小,二三十里以后,大抵可以见到破败不堪的农村。而生存在大山腹地的农民,其贫困程度往往超出小说家的想象。故现在,我们国内外的朋友云居在此地,畅谈旅游,弘扬大河文化,为一方人民进一步描述美好生活愿景,令我浮想联翩,感想多多。上世纪60年代,时任总理周恩来回了一次延安,曾流着泪对当地人说:“拜托大家,农民是如此贫困,我在北京睡不着觉。”到了70年代,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工作会议曾言:“有些农民生活水平倒退回了解放以前。”他说的是实际情况。到了80年代,全国农村逐渐实行分田到户,于是人民公社化退出了历史舞台。关于要不要那样,当时的决策层是有分歧的,而且分歧很大。

现在看来那一步是走对了,起码在种什么这一点上满足了农民渴望自己作主的夙愿,但是仍需交公粮。到了90年代,我已经是民主党派的成员,并且是政协委员,我所在的民盟非常关心三农问题,就是如何改变多数农村面貌脏乱差的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以及农村的教育问题。要逐步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减轻农民负担,于是终止向农民收土地税的提案被提了出来,但分歧依然存在。一种观点认为纳税是全体国民的义务,农民不应例外,古今中外农民交公粮是分内的事,可以因灾减免,税法不可以废除。另外一种观点则是,正因为农民交公粮交了几千年,而且额度几近三分之一,若再言义务,早就尽到了,土地税不废,农民的生产生活负担就难以减轻,三农问题之所以一直是问题,土地税乃症结之一。持此种观点的是后者,我就是后者之一。当年土地税废除后,农民欢欣鼓舞。中国有句话是“三代以上,哪个中国人的上辈子不是农民呢?”持反对观点的人大抵当年已经在农村没了任何亲人,而支持者们则绝大多数仍在农村有亲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堂亲表亲之类。所以我觉得该法的废止,既是国家情怀的体现,也是乡亲在中国一次集体呼吁的胜利。自那之后,中国农民的生活生产又发生了第二次向好的变化。

2000年的时候城镇化开始推进,使得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关于此点,在各级政府、人大、政协机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人之间观点又不一致了。首先失地农民的情况不同,有的给予一次性的补偿后永远失去土地,有的是部分补偿,往后还可以从被占有的土地上分利分红。农民的态度也不同,有的儿女早已生活在城市,不论自己和儿女都不在乎农村还有没有土地、还有没有家园,也不怎么在乎那一点红利。有的则对以上两点都很在乎,因为儿女只不过是打工者,在城里的生活并不稳定,父母要为儿女考虑退路,普遍的情况是各级政府占地,大抵永远买断土地应用权,若出价高农民愿意,若出价低农民有抵触。农民更愿意的是土地商业性流转,既能收到部分租金,又能就土地解决问题,年底还能分到红。这种好事不是没有,然而不多。我觉得我们这里的农民,大致就是这种情况。到了2010年后情况又不同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逐渐得到证明,曾经被严重污染的农村环境改变了,山又绿了,水质又好了,带动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也初见成效了,即使处于大山褶皱里的农村,村容村貌也整洁了,也有可能吸引八方游客。使农民富起来,使农村美起来,使农业成为大有作为的产业,被实践证明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口号,而且还是一个可以接近的目标。

以上也有分歧。有参政者认为,花在农村扶贫方面的钱基本是白花,农村再变也还是农村,老一代农民一死,儿女们才不会回去接着当农民,某些农村注定会衰败消亡,而此点是有例可举的。但好的现象是离城市近的农村也确实吸引了一些农家儿女回乡创业,而且事业做的不错,我是持后一种乐观态度看法的。

现今中国仍有6亿多农村人口,约等于70年代全中国的人口,将来起码还要有2亿多人口转化成城镇人口,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要有20多个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大城市才能容纳,而这谈何容易。所以未来的趋势是县级市争相朝百万人口发展,地级市朝几百万人口扩大版图,省会城市都会变得不宜居。如果在现有的城市和农村之间星罗棋布地再出现几百个六七十万人口的新兴的美丽城市又会如何,那时候的中国大地会是什么情况?有专家认为一百个中小城市所解决的就业岗位,绝对比不上十几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是否是绝对的道理呢?我昨天听到我们的张副省长谈到在我们临汾的周围,即使在疫情期间,只要疫情稍微稳定一些,就会有近百个美好的或较美好的农村把他们的农家乐做的不错。那么一个问题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星罗棋布几百个美好的或较美好的乡村,或者是在城市和城市之间再创造出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好一点呢?我个人觉得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我更期望看到有很多很多美好的乡村产生出来,这可能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又比如从发展的眼光看,农村就一定是祖祖辈辈农民生活的地方吗?城市人有没有可能像农民的后代向往城市生活那样,反而向往在农村有处家园呢,农业一定是农民的主业吗,将来农村有可能吸引城市人家的儿女去创一番事业吗,怎样便能呢?政策支持应该怎样跟进?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也可以在我们的论坛上进行讨论。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解决当下困惑迷惘,贡献前瞻性思维的论坛,方能成为有活力的论坛,在此点上我们确实都应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

最后,祝论坛越办越好,谢谢大家。